可回收塑膠 vs 生物降解塑膠,誰才是永續解方?
塑膠濫用污染已是全球性的環境挑戰,尋找更環保的替代方案迫在眉睫。「可回收塑膠」與「生物降解塑膠」經常被視為解決之道,但深入探討後會發現,這並非簡單的二選一,而是一場複雜的永續性考量。
♻️可回收(再生)塑膠:在循環中尋求價值
可回收塑膠的理念是透過回收再利用,將廢棄塑膠轉化為新的資源,減少對原生材料的依賴。常見的PET、HDPE、PP等塑膠,在完善的回收體系下,能被重新製成各種產品。
優點: 降低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,減少生產新塑膠所需的能源,並能有效減少進入垃圾掩埋場的塑膠量。
挑戰: 全球回收率仍不高,回收過程可能導致材料降級,且並非所有塑膠都易於回收。回收過程本身也涉及能源消耗和潛在的二次污染。
🔎 想了解回收塑膠如何實際再利用?查看介紹 : 循環綠塑 PCR 再生塑膠,了解如何將日常廢棄塑料轉化為具永續價值的新材料。
🌱生物降解塑膠:期望在自然中消逝
生物降解塑膠是透過微生物的作用,在特定環境條件下(一般需要在工業堆肥的環境下,才能夠完成可生物降解,對於土壤環境的酸鹼值、氧氣濃度、水分、溫度都有特定要求。) 能被微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、水和生物質。PLA、PHA、澱粉基塑膠等是常見種類。
優點: 理論上能減少塑膠在環境中的長期累積、部分原料來自可再生資源、在特定應用場景具便利性。
挑戰: 聚乳酸在高溫厭氧發酵及好氧堆肥環境下,需將溫度控制於50至60°C,搭配紫外線、熱鹼等前處理,再加上兩個月以上的反應時間才能有效分解。目前台灣無此條件環境。
沒有單一的「環保聖杯」;可回收塑膠和生物降解塑膠各有其優勢與侷限。可回收塑膠的關鍵在於提升回收效率和品質,建立更完善的循環體系;生物降解塑膠則需克服降解條件的限制,並確保其環境效益的真實性。
🚫 永續的根本: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
更重要的是,我們應意識到塑膠製品不應該被濫用而是選擇安全及耐用、可重複使用的產品,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,才是更根本的環保行動。同時,環境部環保署公告:2023 年8 月起,公部門、公立與私立學校、百貨公司、購物中心、量販店、超級市場、連鎖便利商店、連鎖速食店、有店面的餐飲業等8 大場所,將不得提供PLA 材質的杯、碗、盤、碟、餐盒等免洗餐具。 環保署表示此次修正「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」,是禁用和限用PLA 的第一步。
了解不同塑膠的特性,支持完善的回收體系,並對「生物降解」標示保持警惕,才能在塑膠議題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斷,共同邁向更永續的未來。